几万份的古代圣旨都到那里去了?怎么现在都找不到了?

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,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,其下达的文书具有特殊地位与权威。这些被称为\"圣旨\"或\"诏书\"的皇家文书,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,历经两千余载,四百多位帝王所颁布的圣旨数量可谓浩如烟海。然而令人好奇的是,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文书如今却鲜少得见,它们究竟流落何方?

几万份的古代圣旨都到那里去了?怎么现在都找不到了?

有一种观点认为,出于保密需要,接旨官员可能会销毁圣旨。但细究古代礼制,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。圣旨作为皇权的具象化象征,其神圣性不容亵渎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,任何损毁圣旨的行为无异于对皇权的公然挑衅,除非官员已存谋逆之心,否则绝不敢如此大不敬。事实上,接旨过程本身便是一套庄严肃穆的礼仪程式,彰显着臣子对君主的绝对忠诚。

几万份的古代圣旨都到那里去了?怎么现在都找不到了?

完整的接旨仪式通常这样进行:一队身着官服的太监在御前侍卫的护送下,手持黄绫包裹的圣旨前往官员府邸。得知消息的官员需立即命人摆设香案,身着朝服率领属僚及家眷跪迎。当宣旨太监以特有的宫廷腔调高声宣读圣旨时,在场众人必须屏息静听,待圣旨宣读完毕,由官员双手高举过顶,这一整套繁复的接旨礼仪方告完成。

几万份的古代圣旨都到那里去了?怎么现在都找不到了?

展开全文

值得一提的是,古代圣旨往往采用\"一式双份\"的存档制度。其中一份由皇宫内的文书机构严格保管,既作为重要档案备查,又可防范有人假传圣旨,同时为史官修史提供原始依据。另一份则由接旨官员精心珍藏,许多官员甚至会在家族祠堂辟出专门区域供奉圣旨,以彰显皇恩浩荡。对于品级较低的官员而言,能获颁圣旨本身就是莫大的荣耀,自然倍加珍惜。

几万份的古代圣旨都到那里去了?怎么现在都找不到了?

既然圣旨受到如此重视,为何现今存世者寥寥?究其根本,在于中国历史上频繁的王朝更迭。新朝建立后,私藏前朝圣旨往往被视为怀有二心,轻则丢官罢职,重则招致灭门之祸。因此每逢改朝换代,前朝圣旨大多难逃被集中销毁的命运。加之古代保存条件有限,战乱频仍,能历经沧桑留存至今的圣旨实属凤毛麟角。

几万份的古代圣旨都到那里去了?怎么现在都找不到了?

现今博物馆中展出的圣旨,以明清两朝居多。这不仅因为年代较近,更得益于这两个朝代相对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。而汉唐等更早时期的圣旨,或因政权更替被毁,或因年代久远腐朽,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。每思及此,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——这些消逝的圣旨本可以为我们揭开更多历史谜团,如今却只能通过文献记载遥想其风采了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