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战机怎么排序的?歼18哪去了?
关于中国战机的编号规则及歼-18的定位问题,结合权威信息综合分析如下:中国战机的编号规则与序列逻辑,基础命名体系、中国军用飞机采用「机型拼音首字母+序号」规则:歼:歼击机(如歼-10、歼-20)运:运输机(如运-20)轰:轰炸机(如轰-6K)部分机型另有品牌化命名,如歼-20“威龙”、歼-15“飞鲨”等。
编号跳跃的原因;早期空缺:歼-1至歼-4编号未实际使用,因建国初期航空工业以引进仿制为主(如歼-5仿制米格-17)。预研项目未列装:部分编号(如歼-9、歼-12)曾用于预研项目,但因技术指标过高或战略调整终止,未进入现役序列。改进型沿用原号:重大改进型通常继承原编号(如歼-10B/C不称歼-17),避免序列混乱。
跳过争议编号:如歼-16后直接命名歼-20,可能与避免混淆或预研项目中断有关。现役主力序列:当前列装的歼击机以歼-10系列(陆基多用途)、歼-11/15/16系列(重型制空/舰载)、歼-20(隐身空优)、歼-35(新一代舰载隐身战机)为核心,覆盖四代半至五代技术层级。
展开全文
歼-18的真实定位,外媒报道存疑:2011年日本《朝日新闻》称“歼-18垂直起降战机在内蒙古试飞”,描述其具备隐身设计、双矢量发动机及2200公里作战半径,但中国官方始终未承认该型号存在。实际装备空缺:中国现役航母舰载机为歼-15系列升级型号(歼-15T/歼-15B),搭配已量产的新一代隐身舰载机歼-35。
垂直起降技术尚未实用化:当前航母采用滑跃/弹射起飞,无垂直起降战机列装需求或实证。编号断档的合理性:歼-18更可能为预研项目代号或外媒误传,类似未被正式列装的歼-17(传闻为苏-34仿制方案)、歼-19(传为苏-35改进型)等未完成项目。中国战机编号仅授予通过定型验收并量产的型号,预研失败项目不占用正式序列。
中国战机的编号反映实际列装型号,非连续序号源于预研终止、改进型继承命名等因素;所谓“歼-18”缺乏官方证据支持,当前舰载力量以歼-15系列与歼-35为核心,垂直起降战机不在装备序列中。目前不需要垂直起降战机,实话实说华而不实解放军不需要,如果需要以中国科技分分钟就会研发出来。
评论